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体育健身

著名的《永乐大典》,怎么会从一万多本丢到只剩下几十本?

时间:02-11 来源:体育健身 访问次数:47

著名的《永乐大典》,怎么会从一万多本丢到只剩下几十本?
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《永乐大典》的成书,固然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,但在明清皇权社会里,这部“搜罗尽天下之书,纂校尽廷臣之力”的“奥典”,一直为皇家垄断,成为其炫耀“文治”、御而不用的装饰品。明嘉靖末年,明世宗下令重录《永乐大典》,至隆庆元年(1567)完成。于是《永乐大典》遂分正副两种:原本为正本,重抄本为副本。自此以后,《永乐大典》正本未有一页存留人间,而且嘉靖后几乎找不到有关正本下落的任何可靠记载,《永乐大典》正本的下落就成了一个谜。▲皇史宬也称表章库,嘉靖十五年(1536)7月建成,地处北京天安门东、南池子大街南口,是明清两代皇家档案馆。《永乐大典》副本起初就存放在此处▲皇史宬内景“石室金匮”。皇史宬主殿殿门5洞,均为两重,墙身用特制磨砖砌成,厚达5米,主殿及其内木柜是史书上记载的“石室金匮”典范但毕竟还有重抄的副本在。顺治十年(1653),在内翰林秘书院任职的陈爌受命整理宫中藏书。他在《请购遗书疏》就提道:“惟《永乐大典》一书,藏于皇史宬者,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。”如果此言不虚的话,就意味着直到当时,《永乐大典》仍旧保存完好,尚未缺失一卷。可惜好景不长,康熙三十二年(1693),徐乾学为《续编珠》作序时提到道:“皇史宬所藏《永乐大典》,鼎革时亦有佚失。”不论“佚失”是不是发生在明清“鼎革”时,康熙年间的《永乐大典》肯定已经有了缺失。尽管如此,皇史宬藏书条件优越,清廷又“设旗员年老者八人守之,地甚严密”,的确是当时最为理想的《永乐大典》存储地。只是,雍正帝上台后,急欲在各个方面表现对“父皇(康熙帝)”的孝心,证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。结果,皇史宬需要恭藏《圣祖仁皇帝实录》,空间不足,竟将《永乐大典》搬走,移贮翰林院。乾隆九年(1744)经重修后的翰林院。此画原为故宫内部壁画,现藏法国巴黎塞努奇博物馆。清雍正年间,《永乐大典》自皇史宬被移至翰林院保藏翰林院里行走官员众多,其管理远不如皇史宬严格。到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为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乾隆帝下诏校辑《永乐大典》。大学士刘统勋上奏乾隆帝:“此书移贮之初,本多缺失,现存在库者,共九千余本,较原目数已悬殊。”乾隆五十九年(1794)十月十七日再次清点时,实存则为9881册(不包括目录60册)。按《永乐大典》原有11095册,即已佚去1154册,占全书的1/10强。鉴于其时《大典》已遗失不少,乾隆遂下旨对遗失《大典》展开查找。有人猜测,康熙年间开馆修书时,总裁官徐乾学、王鸿绪、高士奇等人常在皇史宬查阅《永乐大典》,残缺部分可能尚留在他们家中(徐乾学就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)。乾隆帝遂下令“各本籍地方官,令向各家一为访问,倘果有其书,无论本数多寡,即为缴出送京”。不过,在乾隆眼中,搜集散落民间的《永乐大典》毕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,于是在旨意最后又补了一句,“此并非特交查办事件,只须随便覆奏”。结果可想而知,此次调查工作毫无收获,就连一本佚失的《永乐大典》也不曾找到。结果,清廷着手修撰《四库全书》时,就不得不面对《永乐大典》只存9/10的现实。不过,从修撰《四库全书》开始,《永乐大典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到朝廷的重视,保存情况也相当理想。大约是因为四库馆臣在《永乐大典》里的辑佚工作成果斐然,乾隆帝对《永乐大典》的态度也变得积极起来,将其看作“人间未有之书”了。这从乾隆三十九年(1774)六月的《永乐大典》失而复得事件里就看得非常清楚。六月十三日晚上,负责编纂《考古质疑》 《坦斋通编》两书的纂修黄寿龄上班时候来不及完成工作,担心延误进度,于是将《永乐大典》原本6册放在包裹里带走,准备到家里开个夜车赶工。谁知道,走到米市胡同的时候,黄寿龄却突然感到腹痛难忍,等到腹泻缓解后回来一看,包裹里的《永乐大典》已经不翼而飞。这是件大事,无可隐瞒,很快上达天听。乾隆帝的反应可以用气急败坏来形容。在他看来,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体育健身